“陕西十强县”:陕北占六席 神木“卫冕” | |
双击自动滚屏
|
发布者:中国延安.com 发布时间:2007/10/12 阅读:1066次 |
西部网讯 陕西省统计局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了2006年“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”和三年来综合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县域。 2006年度“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”是省统计局对全省93个县域的经济发展、经济结构、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26项主要指标,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后确定的。 2006年度“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”依次是:神木县、延安市宝塔区、西安市长安区、榆林市榆阳区、靖边县、西安市临潼区、吴起县、志丹县、汉中市汉台区、宝鸡市陈仓区。 省统计局还对2004年-2006年全省93个县域监测结果进行综合测评和排位,统计出三年来综合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县域。三年来,综合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县域依次是:横山县、永寿县、彬县、宜君县、华县、吴堡县、延长县、柞水县、淳化县和西乡县,即2006年度“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”获奖单位。
对2006年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,省政府将发文通报表彰,并召开表彰大会,授予“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”奖牌。 经省政府同意,增设“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”,对三年来综合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县域,省政府将发文通报表彰,授予“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”称号,并召开表彰大会,给予奖励。 从监测结果看,2006年,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六大特点: 一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财政收入实现新突破; 二、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,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; 三、农民收入明显增加,与全省差距进一步缩小; 四、县域经济竞相发展,近八成位次发生变化; 五、“十强县”分布基本稳定,强势作用更加明显; 六、“十强县”地方财力实现新突破,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。 4个县(区)生产总值超百亿元 2006年,全省纳入监测的93个县域实现生产总值2653亿元,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.5%,比2005年提高0.2个百分点。生产总值超过百亿元的县域由2005年的2个增加到4个。其中延安市宝塔区位居榜首,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44.3亿元,榆林市靖边县、神木 县和延安市延川县紧随其后,GDP分别为127.3亿元、119.8亿元和104.4亿元。汉中市佛坪县最低,生产总值为1.46亿元。 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 2006年,93个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,达到100.13亿元,比2005年的79.95亿元增加20.18亿元,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8%,首次出现了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。 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域由上年的3个增加到4个,分别为吴起县(12.3亿元)、志丹县(9.59亿元)、神木县(6.77亿元)和安塞县(5.76亿元)。23个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亿元,比2005年增加1个。 县域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域由2005年的2个增加到4个,分别为志丹县(16.75亿元)、吴起县(16.57亿元)、神木县(12.12亿元)和安塞县(10.43亿元)。 延川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,是佳县24倍。 2006年,93个县域平均生产总值28.5亿元,比2005年的23.8亿元增加4.7亿元。人均生产总值8752元,比2005年增加1595元。其中延川县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,达到56841元,列于全省之最,佳县最低,仅为2350元。 县均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达到1.08亿元,比2005年的0.86亿元增加0.22亿元;人均财政收入首次出现万元县(吴起县13464元、志丹县12459元)。 工业化进程继续加快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,我省县域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。93个县域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.3%,比2004年和2005年分别提高10.4和2.6个百分点。 县域城镇化率为34.7%,比2004年和2005年分别提高3.6和1.6个百分点。 农民人均纯收入2257元 2006年,93个监测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257元,较上年增加226元,增长11.1%。收入水平比全省的2260元低3元,增长速度比全省的10.1%高1个百分点,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的差距较上年缩小18元(2005年监测县域比全省低21元)。 在监测县域中,有30个县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,比2005年增加6个;46个县域超过2000元,比2005年增加13个;低于1500元的县域3个,比上年减少16个。榆林市神木县最高,达到3594元,汉中市西乡县最低,仅为1427元。 近八成县区位次有变化 2006年米脂进26位太白退23位 2006年,在全省93个监测县域中,有72个县域位次发生变化,占县域数的77.4%。其中位次前移的有37个,比上年减少7个,占39.8%;位次保持不变的有21个,较上年增加11个,占22.6%;位次后退的有35个,比上年减少4个,占37.6%。位次前移20位以上的县域1个(2005年5个),前移10-19位的6个(2005年11个),前移最大的为榆林市米脂县,由2005年的第82名上升到第56名,前移了26位(2005年渭南市华县前移最大,前移了28位);位次后退20位以上的县域1个(2005年3个),后退10-19位的8个(2005年15个),后退最大的为宝鸡市太白县,由上年的第59名退至第82名,后退了23位(2005年安康市石泉县后退最大,后退了37位)。 2006年与2004年相比,在93个监测县域中,有86个县域位次发生变化,占监测县域的92.5%。其中位次前移的有42个,占45.2%,位次后退的44个,占47.3%。位次前移20位以上的县域5个,前移10-19位的8个。 列入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进位前十名的县依次为:榆林市横山县、咸阳市永寿县、彬县、铜川市宜君县、渭南市华县、榆林市吴堡县、延安市延长县、商洛市柞水县、咸阳市淳化县和汉中市西乡县。 榆林市横山县由2004年的第75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48名,名次前移27位,列入进位之首。排在第10位的汉中市西乡县由2004年的第83名上升到2006年的第70名,前移了13位。位次后退最大的为石泉县,由2004年的54位下降到2006年的84位。 从三年来综合进位前十名情况看,进位快的主要原因,一是资源优势凸现,工业迅速增长。二是特色产业发展较好,龙头带动作用明显。 “十强县”陕北占六席 陕南仅汉台区居第9 监测结果显示,2006年“十强县”地域分布与2005年相同,仍然保持西安市2个、宝鸡市1个、汉中市1个、延安市3个、榆林市3个的格局,但位次发生变化。榆林市榆阳区由上年的第8名升至第4名,靖边县由第4名退至第5名,延安市吴起县由第5名退居第7名,志 丹县由第7名后移到第8名;榆林市神木县、延安市宝塔区和西安市长安区继续保持前3名,且位次不变;西安市临潼区、汉中市汉台区、宝鸡市陈仓区也分别继续保持第6、第9和第10的位次。 2006年,“十强县”县均生产总值78.8亿元,比上年增加16.5亿元;县均财政总收入7.7亿元,增加1.5亿元;县均地方财政收入4.7亿元,增加1亿元。 “十强县”县均生产总值、县均财政总收入和县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监测县域的2.8倍、4.1倍和4.3倍。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态势良好,对全省经济发展强势作用更加明显的特征。 “十强县”地方财力实现新突破 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2006年,“十强县”人均生产总值16836元,比2005年增加3000元;人均财政总收入1684元,比上年增加316元;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元大关,达到1012元,比上年增加181元;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,达到3096元,比上年增加361元。“十强县”人均生产总值、人均财政总收入、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监测县域的1.9倍、2.9倍、3.1倍和1.4倍。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 以上情况表明,自省委、省政府实施《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》以来,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你追我赶、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。但也必须看到,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,主要表现在: 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偏小,发展极不平衡。 2006年,我省县域经济平均总量仅相当于2005年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61.3%;县域主要指标绝对量及增速高低相差较大。与监测县域平均值相比,生产总值、地方财政收入、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大值分别为平均值的5倍、11.4倍和1.6倍。 二是县域经济特色不明显,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。 目前,我省绝大多数县域属农业县,工业基础薄弱,特色产业不明显,民营经济发展缓慢。2006年,在我省监测县域中,位次靠前的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和老工业基地来支撑,缺乏新兴的民营经济和大规模龙头产业聚集地。 三是经济运行效益较低,大部分县域财力不足。 2006年,全省监测县域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仅有23个,51个县域不足5000万元,9个不足1000万元,11个不足100万元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,县域财政收支缺口还在逐年扩大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省委、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大举措,是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。因此,各级政府要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,着力解决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不断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,并力争在冲击全国百强县中有所突破。 |
|